韶山:生态宜居美如画 乡村振兴踏歌来

发表时间:2021-11-30   来源:韶山文明网
字体:[][][]

韶山市银田镇银田村。莫正德摄

    小桥流水,鸡鸣鸭唱,青瓦白墙,绿树掩映……秋冬之交,走进韶山各乡镇,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打造起“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池塘、果树、崭新的柏油路和文化墙交相辉映,勾勒出了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迷人画卷。

    近年来,韶山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系统推进、点面结合,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抓手引领产业发展,以便民阵地为抓手引领服务提质,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引领乡风文明,以村规民约为抓手引领社会和谐,以垃圾分类为抓手引领环境美化,从“小切口”推动“大变化”,积极打造乡村振兴韶山样板,各项工作成效不断凸显。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试点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农村污水处理示范市、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市、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全国文明村镇韶山乡,全国美丽宜居小镇清溪镇,中国美丽乡村百佳黄田村......沉甸甸的数十项国省荣誉的相继获得,也带来了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攀升。

坚持真抓实干,打造生态宜居好环境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美丽乡村,美在生态宜居环境。十一月的韶山秋高气爽,走进清溪镇花园村,道路两侧绿树成荫,各色花儿迎风招展,鳞次栉比的楼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地上几乎看不到几片落叶。

    村里的清爽,与该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村民的大力支持分不开。

    正在参加该村屋场恳谈会的村妇女主任肖雪平介绍,近几年来,花园村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提质改造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村为单位,行动由党员带头,工作由群众来做,按照乡镇联点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三包”模式,积极发动村民自行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并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改旱厕为水冲式卫生厕所。同时以家庭为单位,以“净化、绿化、美化”为准则开展“家庭清洁”集中整治活动。通过清扫庭院内外,做到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四清”和院落净、居室净、厨房净、衣物净、厕所净、禽舍净“六净”,并定期开展评比。评选出的美丽庭院和五星屋场,对村民起着很好的激励督促作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韶山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构建全域便民利民“生态网”。统筹推进污水处理和河库治理,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农村污水处理率达75%,饮水安全达标率、地表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健全河长+河长助手+民间河长+河道警长的“四长联动”工作体系,以乡镇河长办办事员、村保洁员为主体,实行河库保洁网格化管理,对沟渠塘坝全面开展清淤整治,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

    大力实施补绿增绿工程,提升绿色生态容量,创成省级森林城市,获评全国“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生态廊道“沿路增绿”。以景观为点、以道路为轴、以屋场为面,做好韶山“内圈+外圈”的增绿文章;依托美丽乡村“见缝插绿”,对全市各村的村组道路、村民庭院、休闲广场和村部等进行绿化补植,完成乡村绿化面积2万多平方米。对主要河流沿岸进行绿化补植,推动全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达59.47%;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目标,创建“四好”文明示范路9条,实现农村通组道路全覆盖,创成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由点及面,串珠成链,韶山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支撑,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在全域铺就了一张山水相依、红绿相融的生态画卷。

激活“红色引擎”,释放农旅融合发展活力

    “绿色”是韶山最大的优势,“红色”是韶山最美的底色。韶山聚力推动旅游红字招牌和乡村绿色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旅游产品质量、硬件设施建设、软件管理服务、文化内涵、环境卫生、人员素质技能的全面升级,真正打造了一批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机制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

    韶山乡地处韶山核心景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韶山乡以打造宜居、宜游、 宜业的“红色圣地·绿色家园”为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红色旅游与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商贸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建设“党建高地、发展样板、经典景区、美丽乡村”,形成了以农助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格局。

    “韶山村村民参与旅游业比例达到80%,去年人均年收入达到34800元。”韶山村党委书记毛春山表示,韶山村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创意、红色研学、教育培训以及现代农业等产业,2020年村级集体收入近1100万元。

    以银田寺古街闻名的银田镇,是少年毛泽东出乡关的地方,也是堪称“世界建设奇迹”韶山银河的所在地,如今成了研学旅行的网红地。老街上,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欣赏老街古韵,感受“韶灌精神”,这个离韶山核心景区和湘潭市均不远的特色小镇,已成为不少旅行社重点推荐的线路之一。

    银田镇银田寺社区党总支书记沈进红介绍,他们一方面全面整治老街周边环境,对街面和古建筑进行修缮,充分保留老街的自然风貌和乡土气息,一方面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引入旅游项目,让老街重现昔日商贾云集、人群熙攘的别样风情。

    深化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进红色资源和乡村旅游双轮驱动,延伸红色产业链条,在发扬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打造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产业升级版。韶山市还依托银田镇长庆和谷米行、张公桥、银田寺,清溪镇火车站、烈士陵园、长湖村党史教育基地,杨林乡彭绍辉故居、蒋梯空烈士墓等,策划了一批红色文化展示体验项目,推进形成了“集点连线、集线成片”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加强了毛泽东同志故居、滴水洞、毛泽东小道、韶山学校门楼等保护和利用,还着力打造毛泽东“求学之路”“求索之路”“回乡之路”。

    红色经典旅游线路,加上精心策划的体验项目,让一拨又一拨来韶山的游客流连忘返。2021年1-10月,韶山接待游客人数12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5.41亿元。

推进移风易俗,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近年来,韶山市坚持红色基因传承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同步推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乡村文化建设为抓手,以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阵地,不断补足乡村振兴的短板,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振精气神,展示文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文艺爱好者、山歌传承人章金辉是韶山村的宣传委员、文明实践站的副站长,她带领的群众广场舞蹈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我们喜爱跳舞,强身健体嘛,韶山村人不仅会做,会说,更会跳,会唱。今年我们的农民合唱团又在市里得了大奖。”说起舞蹈,章金辉神采奕奕,“以前见面就谈谁跟谁有矛盾的事情,现在大家聚到一起就讨论怎样把舞跳好,把歌唱好。”

    “今年来,韶山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韶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庞新梅用“四最”来概括当前的美好文化生活:最可喜的变化是,从牌声阵阵到载歌载舞,文化生活从可有可无到“离不开”“放不下”;最明显的提升是,群众自我创作、自我展示和自我传播,使人更有文化、更有修养了;最欢迎的形式是,身边人讲身边事,家乡话唱家乡曲,地方戏演地方事;最欢快的参与是,文明创建动起来,志愿服务兴起来,广场活动舞起来,乡村春晚乐起来。

    与此同时,韶山市“红杜鹃”理论宣讲团和“草根名嘴”百姓宣讲团紧扣理论政策的重点、社会生活的热点、群众的关注点,以“农民夜校”“村社课堂”“屋场会”等形式,把丰富优质的精神食粮送进全市4个乡镇38个村社区的千家万户,引导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创造幸福生活;组织群众开展道德评议,举荐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褒奖善行义举、惩戒道德失范行为,引导群众提高道德素养;持续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评选活动,让“好家风代代传”“全家福挂厅堂”活动成为风尚,在全市形成向上向好向善的良好社会风气;组织志愿者采取公益帮扶、恳谈交流、心理疏导等方式,面对面、心连心,协调家庭邻里关系,加强对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等困境儿童,通过推进助老助残、健康义诊、卫生整洁等志愿服务常态化,在真帮实扶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举行“我们的节日”庆典活动,培育文明礼仪,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群众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宣传中提高素质,在参与中享受文明。

    从“外在美”迈向“内在美”、从“局部美”迈向“全域美”、从“环境美”迈向“生活美”。青山绿水中,屋舍田野间,美丽乡村的魅力不断迸发。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过程中,韶山将分类明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建设要求、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目前,韶山市统筹形成了“1+5+N”的框架体系,精心编制了《2021—2025年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规划纲要》和《2021—2022年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行动方案》,“5”个振兴的专项实施方案,多个重点工作任务的操作方案,进一步厘清示范创建的思路,细化示范创建举措,强化有关组织保障。

    下一步,重点做好规划编制、突出产业发展、优化人居环境,加快“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加快“改善人居”向“生态宜居”转变,加快“移风易俗”向“文化振兴”转变,加快“扶贫尖兵”向“人才振兴”转变,加快“夯实基础”向“组织振兴”转变。按照分类达标、全域示范的思路,力争在有效衔接、顶层设计、产业融合、改革创新、乡村治理、基层党建等六个方面出经验、见成效,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工作提供韶山方案、贡献韶山智慧、打造韶山样板。(稿件来源:韶山文明网  编辑:陈阿微)

责任编辑:韶山文明网馨玫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