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擦亮“绿色韶山”名片 绿色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发表时间:2015-12-07   来源:韶山文明网
字体:[][][]

  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四个湖南”目标,其中“绿色湖南”被放在了首位。近年来,韶山在打造“红色韶山”旅游金字招牌的同时,更是擦亮了“绿色韶山”的璀璨名片。在韶山全域“两型”的建设体系框架下,绿色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绿色旅游:太空蔬菜看“巨无霸”

  100多斤的南瓜、1米多长的丝瓜,这些“巨无霸”似的蔬菜,如今在韶山并不稀奇,韶之红太空农场内应有尽有,这里成了游客经常光顾的地方。韶之红 航天农业科技园将航天育种成果展示推广与红色旅游紧密结合,是一个集科技、文化、农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同时这里也具备韶山生态乡村旅 游的特色。这里的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前后投入500多万元安装智能大棚水帘降温系统、空气循环系统及园区能源循环系统等,还将引进太阳能光电技术,真正 实现园内废气零排放,实现鱼菜共生的奇特自然景观。人们在太空展示室内了解月球的有关知识,‘遨游太空’的时候也感受到我们生产的‘巨无霸’”。

  韶山的红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韶山并没有止于打造“红色旅游”,而是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了一条“旅游+两型+生态+环保”的综合发展模式。“绿色旅游”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以韶山丰圆工贸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形成了“旅游+工业+旅游商品+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模式。在红色旅游和生态融合方面,形成了“旅游+种养业+环保业+园艺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如韶山华润希望小镇打造了集观光旅游、现代农业、园艺种植、环保推广于一体的特色基地。

  在“乡村旅游”和“绿色生态”结合方面,韶山业已形成了以银田特色旅游小镇、大坪棠佳阁文化体验园、杨林黑石寨生态公园、如意嵱芝生态文化绿谷养心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等,是韶山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的精品,也是湘潭“绿色生态”的窗口。

  QQ截图20151124072209

   韶之红生态农场开园以来,吸引了不少参观者。(记者 罗韬 摄)

   绿色农业:沼气酝酿出的“樱花海”

  韶山市银田镇宏发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成谷秋带我们参观了他的绿色生态农业基地,他指着几百亩樱花苗说:“这里的沼气池,在对猪粪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用来浇灌苗木,来年,这里的樱花开了,将是一片花海,游客除了在这里赏樱花,还能在这摘樱桃。”

  成谷秋的绿色生态农业基地大有讲究,“我们这里的基地,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基地内的鱼塘进行生态养殖,开展休闲垂钓;庭院绿 化实现门前有树,树中有花,我还号召成立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推行规模养殖和资源循环利用,带动其他农民致富,要求他们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家里不使用一次性 产品,主动使用‘两杯两桶’”(指今年在韶山推行的茶杯、酒杯和餐厨垃圾收集桶、鞭炮燃放桶)成谷秋说。

  宏发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是韶山市开展“两型”绿色生态农业的典范。据了解,韶山市近年来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同时,用“两型”理念来规划和布局现 代农业,生态特色农业异军突起。生态“两型”休闲农业涌现出了湖南永红农业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森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怡然生态农庄等现代农业示范 基地,新湖果蔬、杨林紫薇、谷谷苗木等果蔬苗木生态种植业特色基地。

  截至目前,韶山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总产值51.6亿元,增加值15.5亿元,分别增长18%和14%,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出口创汇排名湖南省县市区第一。

  QQ截图20151124072159

宏发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苗木基地。(记者 罗韬 摄)

  绿色工业:涌动“绿色能量” 

  走进韶山江冶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焊接着一个个特制钢罐,这种装备将用作脱硫上。江冶机电是一家专门从事废旧铅酸电池清洁再生系 统的企业。该公司总经理范伟告诉记者:“就在前不久,我们的产品还获得了2015年湖南省十大科技专项奖。目前正在受国家有色金属协会的委托,将公司的产 品标准建设成为行业标准。”

  过去人们处理废旧铅酸电池,都是纯手工,容易造成工人重金属铅中毒,同时随意处置的硫酸,对土地造成了严重污染。江冶机电的产品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 题,能达到零排放的标准。韶山当初引进这家企业,也是出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建设要求来考虑,去年该企业产值达到了6500万,今年有望过亿。 同时,这家企业的产品为国家在环境保护上,作了突出贡献。这正是印证那句俗话:“即要了金山银山,又保了绿水青山。”

  发展“两型”工业,积极培育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让韶山涌动着一股“绿色动能”。近年来,韶山市引进了中晶旅游、换热设备、尚亿达、氢时代、车泰翔 峰叶片等10个项目。新型工业逆势而上,华进科技成功在新三板上市,恒欣实业打开了印度市场等等。韶山目前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8.3亿元,同比增 长24.9%,占GDP19.6%,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8家。

  QQ截图20151124072142

江冶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车间正生产废铅酸电池处理设备。(记者 罗韬 摄)

   绿色财富:算算“两型”经济账

  韶山全域“两型”带来的社会效益,已经成为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而经济效益,却是可圈可点的。

  先算算投入,韶山市争取到的国、省、市的资金,以及通过市场化手段运作,整合建设资金约35000万元。而产生了哪些看得见,可以统计的成效呢?比 如在节约资源方面,韶山建设的光伏发电站,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3065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660吨;城区主干道改造的太阳能灯和LED灯,每年可以节电 58%;在生态环境优化方面,韶山市实现了全景区、城区污水处理率达100%,城乡全部建设了垃圾分类系统,基本实现了垃圾100%分类化处理等等。

  而随着韶山全域“两型”的展开,韶山市相关负责人还给我们算了一笔细账:在景区环境提升方面,韶山全面完成了碑林路两厢“一化四改”工作,新接入污 水管网40户,268户进行了庭院绿化提升,安装了风光互补太阳能路灯205盏,通组入户的LED节能路灯420盏。韶之红太空农场建设以融入两型元素为 重点,广泛应用了无土立体栽培、喷灌、地温能技术。

  在城区社区,韶山对日月新村小区A区、政府老院、韶山学校共441户外墙的油烟污垢进行了清洗,并安装了外置油烟管道。打造了优美舒适的两型清吧, 建成了同心两型文化广场。小区楼道灯、路灯全部改为LED灯。镇泰小学建成地能热水系统。港越世纪城建成了阳台壁挂式平板太阳能热水系统。对南环线集中开 展招牌整治,共拆除不合格招牌17块,清除门窗、墙壁广告310处。城区实现了LED节能路灯、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全覆盖,人均绿地面积达19平方米,湘潭市所有机关均开展了两型创建,机关两型意识和环境卫生有明显改善,成为省级生态市,正向国家级生态市和文明城市目标迈进。

  在农村“两型”建设方面,健全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机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卫生环境整治评比机制和保洁员管理制度。加快推广节能产品推广应用。全市农 村新安装LED节能路灯3357盏,新增太阳能热水器1550台。各乡镇均建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型示范村。大坪乡大坪村完成265户民居改造,沿外环线精心 打造了以四季种植为主题的观光长廊。清溪镇垃圾分类探索出了“家家户户分类减量、沤烧收埋就地消化”的分类模式。杨林乡全面推进了两型村庄建设,并做到连 片发展。银田观赏农业示范片区建设已初见雏形。如意镇在公共区域抓好绿化美化,营造两型氛围,着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永义乡在以家庭为单位,连片打造优美 环境。

  “两型”社会建设,政府有一本账,老百姓心里也有一笔账。“全域‘两型’建设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正让韶山的环境更美、水更绿、天更蓝,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韶山市清溪镇火车站社区居民周阿姨说。

   评 论

    愿绿色崛起不再是梦

  曾佰龙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湖南也在此前确定了“五个湖南”的发展目标,“绿色湖南”就是其中之一。而韶山市乃至整个湘潭市,无疑是全省绿色发展的“排头兵”,也是最早的“试验田”。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经历了迅猛发展的数十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出。而粗放式的发展,往往伴随着“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后果。上个世纪 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们进行了艰难的转型,在环境恢复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然也取得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德国,有许多值得中国 借鉴的经验。湘潭在产业转型上是走得比较早的城市之一,尤其是在“十二五”时期,我市确定了“3+3”六大产业目标之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产业转型。未来 “十三五”时期,湘潭初步确定了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其中包括智能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食品加工、新材料等五大产业,转型的目标更加明 确。

  简而言,如何完善实施好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当务之急。首先,要明确绿色发展才是一个城市的未来,除了走绿色发展道路,我们别无选择;其次,要将绿 色发展贯穿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中;再次,必须建立一整套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对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包括生产方式绿 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和价值观念绿色化。

  未来的城市之间,环境生态将会成为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最普及民生的 “公共产品”,甚至会关系一个城市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后劲,同时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着紧密的联系。湘潭作为长株潭两型试验区里的重 要成员,作为实现“绿色湖南”的排头兵,应该带头履行“绿色责任”,为“绿色湖南”建设做出更多的“绿色贡献”;作为老工业城市,应更加坚定决心改变不合 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让湘潭的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绿色食品,享受优美宜居的环境,让湘潭 大地蓝天常在、碧水长流。(湘潭日报记者 曾佰龙 通讯员 谭英 沈波凌)

责任编辑:韶山文明网
上一篇 | 下一篇